您当前的位置:今日河南

出彩宛梆
 

发布时间:2021-2-24 10:25:05

 

宛梆是一个优秀的珍稀剧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曲调丰富、唱腔激昂,男声用大本嗓,粗犷豪迈、奔放明朗;女声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委婉清亮,配之主弦梆胡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堪称中华一绝。早先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宛,建国后定名为“宛梆”。

内乡宛梆剧团成立于1951年,现为“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目前国内仅存唯一的宛梆剧种专业展演和研究、交流单位。在南阳大地,宛梆是老百姓心中的流行音乐。从乡村到城镇,宛梆演职员常年奔波演出,美妙的声音似百灵穿云,又如鹤鸣九天。忠厚善良的南阳人,总在宛梆中寻找一丝平静、寄托一种乡愁,远道而来的游客也被那独特的旋律吸引得流连忘返,社会上更是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想看梆子戏,多跑十里地”、“宛梆吼一腔,迷了八道岗”、“见到宛梆团,心里格外甜”。


小剧种,大作为;地方戏,民族风


宛梆发展的历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历史。在宛梆干事儿,没有享福的事儿。一年365天,在外演出就有200天以上。对宛梆来说,“金正月,银二月,淋淋拉拉到三月”。从正月初五响锣开戏,到麦收前正是演出的黄金季节,一出门几个月,演出场点一个接一个,有家不能归。春秋时节的演出,天不冷不热,宛梆演职员还好受些。可炎热的夏天和冰冷的冬天,对演职员来说是最为艰难的考验。为了演好戏,为了不让群众失望,所有演职员都要拿出百倍精力投入到演出中。就是天再热、再冷,该穿厚的或穿薄的都坚持做到,演出中晕倒在舞台上或被冻伤手脚的时有发生。

宛梆人就是这样,不论再苦再累,不论到农村最边远、最偏僻的地方,只要有演出就全身心投入。在他们心中,宛梆就是他们的生命。而且所到之处,自带车辆、自带舞台、自带行李、自带锅灶,群众只给接一条电线就能演戏。请宛梆唱戏,省事、省心又方便的口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由衷赞誉,也获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特别是2006年6月宛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国家、省、市多次拨付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专项经费;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南阳市委、市政府分别将抢救和保护宛梆等稀有剧种列入《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南阳市建设文化名市规划纲要》;内乡县委、县政府将宛梆升格为副科级单位,逐年加大对宛梆的财政支持力度,专门制订下发了《保护宛梆艺术开展文化惠民工作的意见》,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办法,每年都投入180万元专项经费购买宛梆演出服务300场。2014年,向上争取“宛梆艺术传习馆”项目资金2100万元,是河南省唯一获得中央专项支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8年又专门筹建“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这也是河南省首家戏曲艺术博物馆。并积极协调,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于2010年依托宛梆建立了“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从而把宛梆艺术人才的制度化、规范化培养纳入国家职业教育范围,使宛梆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一人一袭裳,一音一绕梁;一袖一轻舞,一戏一情长

根深方叶茂,梅香苦寒来。为切实做好宛梆传承保护,积极动员国家级宛梆传承人程建坤、范应龙、刘铁民等,记录整理各类宛梆剧目159个,为宛梆艺术传承留下宝贵资料;对收集到的宛梆传统唱腔进行分类、编目和标准化记谱,忠实记录剧种的打击乐、曲牌及唱腔,为宛梆艺术传承留下“根源”。并利用电视手段,对以往录制的宛梆老艺人优秀唱段实施音配像;配合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先后对《八珍汤》、《斩蔡阳》、《卖苗郎》、《收岑彭》等传统剧目进行录制,为宛梆艺术传承提供生动教材。同时,坚持抓规划、抓题材、抓特色,恢复上演《打金枝》、《化心丸》、《汶江河》、《黄鹤楼》、《清明案》等优秀传统剧目,又创作了《三院禁约碑》、《医圣张仲景》、《取宛城》、《内乡知县高以永》等新编历史剧目。还确定宛梆名、老艺人,老演员,国家、省级传承人为老师,推选优秀青年演员为重点培养对象,组织拜师授徒仪式,结成师徒关系,“手把手”传承。现已有24名演员拜15名老师学习宛梆各个行当艺术,保证了传承效果。每年都有计划地外请中央教授、省市专业老师来宛梆指导排练工作,以演代训、以戏代功,并把有潜力的演员送出去,着力培养锻炼青年演员,提升宛梆整体素质,目前宛梆演员平均年龄30岁。


 

多年来,内乡宛梆充分发挥优势,主动为县里中心工作服务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县纪委、统战部、水利局、审计局、统计局、扶贫办、农业农村局等社会单位结合,根据行业特点编排节目在城乡巡回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并多次参加南阳市“春晚”演出;举办了三次南阳电视台“新梨园”宛梆专场;参加了“梨园春”稀有剧种擂台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出、世界知识产权民间艺术展演、晋冀鲁豫戏曲展演等重大活动,树立了良好社会形象。先后受邀参加北京端午文化节、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全国百戏盛典展演;还走进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清华大学进行演出。201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受文旅部邀请在北京园博园参加“中国戏曲文化周”展演;2020年春节,参加央视“戏曲春晚”;2020年10月,参演建党100周年献礼片《芳草满天涯》,扩大了宛梆影响力。

山水人文内乡,美音自在宛梆

内乡宛梆紧紧围绕“地域飘香、河南名团”目标,坚持排名戏、推新人、出精品,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百姓,长年奔波在山区农村、基层一线,两个演出队每年演出超过500个村800余场,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成为保护、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获得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其优秀剧目也先后荣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奖、河南省第二、三届县(区)级戏剧大赛一等奖及第七届黄河戏剧节金奖等诸多奖项。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南阳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对“宛梆现象”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全县以“百姓文化舞台”为主题的“菊乡书声”、“放歌湍河”、“出彩宛梆”、“舞动内乡”四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创办以来,内乡宛梆高端定位,积极承办“出彩宛梆”品牌活动,以戏迷擂台赛形式进行选拔比赛和组织演出,真正实现了百姓登舞台、草根当明星的活动初衷,在全社会形成了“戏曲大舞台、想唱你就来”的品牌效应。而且,目前宛梆的每一场演出,都利用新媒体直播全场大戏;每周六晚坚持在网上进行“宛梆情·新传承”快手直播。这种戏曲艺术网络直播新传承的方式,使宛梆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侧重转移,更加拓展延伸了文化服务范围。

几十年来,内乡宛梆风雨征程、历尽坎坷,但每一个宛梆人对宛梆艺术的热爱一直不减;虽然常年奔波、风餐露宿,但内心深处一直守护着清贫温馨的宛梆家园。因为这份热爱,宛梆人义无反顾、抛家舍子,在宛梆艺术发展的道路上默默坚持,使宛梆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南阳戏剧史上第一个“国宝”品牌;因为这份执着,保护传承宛梆艺术成为每一个宛梆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也正是凭着这份爱、这份情,凭着“艰苦创业、传承守业、爱岗敬业、创新兴业”的宛梆精神,宛梆人牢牢坚守着这片阵地,不忘初心、携手奋进,傲立潮头、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在顽强拼搏中成长壮大,用崇高的热爱和担当,把宛梆这朵艺苑奇葩浇灌得更加艳丽、壮美娇娆,用血和汗撑起了“天下第一团”!

(来源:内乡县委统战部)